-
满汉交融新篇章,见证满族与汉族的大融合历程,这一主题涵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篇章。以下是对这一历程的简要概述:
1. "历史渊源":满族原居住在东北地区,与汉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。早在明朝时期,满族与汉族就有着密切的交往和交流。
2. "清朝建立":1616年,努尔哈赤建立后金,后来发展成为清朝。清朝的建立,使得满族与汉族的关系更加紧密。
3. "民族融合":清朝时期,满族与汉族在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融合。满族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,如实行满汉通婚、推广满文、设立满汉学院等,促进了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融合。
4. "文化交融":满族与汉族在文化上相互借鉴,形成了独特的满汉文化。如满族的音乐、舞蹈、服饰等,都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。
5. "共同发展":在清朝及后来的历史时期,满族与汉族共同抵御外敌侵略,维护国家统一。在民族共同发展的过程中,满汉两族的关系日益紧密。
6. "近代变革":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,中国经历了民族危机。满族与汉族共同参与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,如戊戌变法、义和团运动等。
7. "新中国成立":1949年,举报 -
当时满汉全席有宫内和宫外之别,宫内的满汉全席专供天子、皇叔、皇兄、皇太后、后妃等享用;近亲皇族子嗣、功臣(汉族只限二品以上官员和皇帝心腹)才有资格参加宫内朝廷的满汉全席。宫外满汉全席,常常是由满族一二品官员主持科考和地方会议,以满汉全席招待钦差大臣,入席时要按品次,佩戴朝珠,公服入席。
在乾隆甲申年间李斗之《扬州画舫录》一书详实的描勒出盛况;豪华的六宴中,纳集满汉千百名馔,其中包括燕窝鸡丝汤、海参汇猪筋、海带猪肚丝羹、鲍鱼汇珍珠菜、淡菜虾子汤、鱼翅螃蟹羹、鱼肚煨火腿蒸驼峰,梨片伴蒸果子狸、蒸鹿尾、鲫鱼舌汇熊掌、糟蒸鲥鱼、假班鱼肝、西施乳、获炙哈尔巴小猪子、油炸猪羊肉、挂炉走油鸡鹅鸭、猪杂什、羊杂什等[1]。
有所谓“32珍”说法。“山八珍”指驼峰、熊掌、猴头、猩唇、豹胎、犀尾、鹿筋等;“陆八珍”吃什蟆、口蘑、玉皇蘑、凤抓蘑、玉米珍、沙丰鸡、松鸡等,“海八珍”为燕窝、鱼翅、大乌参、鱼肚、鱼骨、鲍鱼皮等。烹调时要用上蒸、煮、烧、炖、煨、煎、炸、烤、焖、扒、炒、溜的技巧。计有冷荤热肴196品,点心茶食124品,计肴馔320品佳肴,分3天吃完。
器具多用铜制,雕制巧究,餐中用粉彩万寿餐具,大件的瓷器仿照鸡、鸭、鱼、猪等造型,设有火家具(即火锅),上层放菜,下层以酒点火。载水家具则用锡制,分内外二层,内层放汤,外层放沸水,便于保温。
清室摆设满汉全席时,一般先吃满菜,再吃汉菜,其间需换桌面,谓之“翻台”。宾客进入席宴大厅先奏乐,坐下后先用点心,宾客到齐后,把四整鲜撤下来,行敬酒礼,大菜才会奉上,整个过程先后共换桌面四次,调换满、汉菜式,俗称“翻桌”。此后渐渐流传到民间,成为达官显贵一展奢华的象征。
民国后
满汉全席分大满汉、小满汉,大满汉一般为108碟,小满汉为64碟。早期菜式以山东菜较普遍,另有天津菜式。辗转流传到后,各地因应不同口味,材料、烹调方法,出现有不同演绎[来源请求]。
民国初年,满汉全席改为大汉筵席,不久又用八大、八小等筵席来代替,1930年代又改为八大件。
1977年11月2、3日,香港国宾酒楼(今联邦酒楼)受到日本TBS电视台的委托,以10万港元的价钱,制作一围整个共108道菜的满汉全席。酒楼动用了160多人,花了3个月才筹备完成。而这个过程则由人造卫星直播到日本。由于有些动物已经成为受保护动物,加上部份烹调技巧也已经失传,所以再制作一场如同清朝年代的满汉全席,几已不可能[2]。
1983年,广州举办的“广州名菜评比展览会”上,所展出的满汉全席,分“玉堂宴”、“龙门宴”、“金花宴”、“鹿鸣宴”四个重要宴会,共128碟菜品,其中名菜64碟、名点28碟、果品28碟、跟菜5碟、单尾3碟。
举报 -
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