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这里,冬天的风没有想象中那么刺骨。空气里,带着几分凛冽,又混杂着孩子们的呼吸声。抚顺城一校的师生在2024年12月18日,聚在校门口,脸上是兴奋和复杂的表情。有期待,有疑惑,还夹杂着早晨的疲倦。他们准备踏上一场主题特别的研学之旅——要去“九一八”纪念馆,还有抗美援朝烈士陵园,这一天似乎和平常不太一样。
谁说六年级学生都是无忧无虑的?。在集体整队的时候,有老师在队伍前高声提醒:**今天我们去的地方和以前的秋游不一样,要记住每个瞬间,不只是玩,也要懂得感受。**这一句话,落在队尾的孩子心里。没见过纪念馆的样子,也没想过,战争离自己这么近过。
从学校到九一八纪念馆,路程并不远。窗外的抚顺街景快速后退。有人在座位上偷偷查手机,试图提前知道要面对什么,但,总有些东西查不到。在纪念馆门口,同学们一排排站得整齐,却都低声窃语,仿佛怕惊扰了什么。
进馆,迎面是巨大的展板。1931年9月18日,这一天像一道伤痕划过时间长河。纪念馆的讲解员声音不高,却让人不能不听进去,她说:当年日本侵略军自导自演炸毁柳条湖铁路,谎称中国军队所为,发起了侵华战争。一场动荡的序幕就这样拉开。
师生们在展厅里面转,每一处陈列品背后,埋着一段不愿揭开的记忆。这些被誉为“历史黑板”的残片、旧照片,通过展馆灯光的照射后,仿佛会发光。孩子们安静得超过平时,不敢笑——历史的沉重慢慢落在肩膀上,却没人知道该怎么让它变轻?
细节总会刺到人。一个男孩在玻璃柜前盯着破旧的中国军服出神,旁边老师低声说:“那时我们的军人也有很多是十几岁的孩子。”。男孩手指轻轻触玻璃,不敢再用力,生怕自己也会成为某段记录里的主角。纪念馆里有大量的数据: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22年数据,九一八后,仅沈阳至长春沿线就有超过二十万民众流离失所。这些数字摆在展柜旁,却让孩子们有些迷糊,有谁能想象这些数字里埋藏了多少真实的伤痛?
气氛终于在馆外稍微松一点。有人低声说,历史书上写的事,离我们其实不远。又有人摇头:“不远么,感觉还是好遥远。”。到底遥不遥远,谁能说得清?历史在这里变得既厚重又虚无。
下一站是抗美援朝烈士陵园。陵园比纪念馆开阔许多,天色阴沉,和孩子们脸上的表情有点像。陵园入口处的石碑上,正楷刻着“抗美援朝烈士陵园”,谁敢说这个名字没有重量?队伍里一名同学突然低声问老师:“他们也和我们一样大的时候就去打仗么?”。
老师犹豫了一下,答道:“有很多,比你们还小的也有。”。有人若无其事,更多人悄悄皱起眉头。陵园里,每一座墓碑下,都埋着一个故事,讲记得住吗?英雄也曾是平凡人,也许现在还留在碑文里的名字,生前未必有人记住过。
师生们被带到一处集体悼念区,不知谁先开始,在鲜花圈前低头。老师带头鞠躬,同学们接着做,动作很统一,但情感未必同步。有没有人真的明白这些烈士到底经历了什么?悼念仪式很快结束,有些急促。学生们低声讨论“为啥他们要去打仗?”没人能完全解释清楚,甚至有孩子说:“可能就是当时没办法。”听着也有道理,但也不太全面。
一位同学半认真的说:“要是我生在那个年代,我也不一定勇敢。”。话音落地,陷入安静。这种坦率,被老师听到后,没有责怪。反而有人轻声补充:“可能到那个时候,不勇敢也得勇敢。”勇敢,不一定是天生,就像英雄也有恐惧。这个结论其实很难绝对。
悼念区的歌声突然响起来,大家一起唱《如愿》,陵园里不是永久的寂静。歌声伴随墓碑间的风,把情绪拌在一起,很多同学第一次觉得流泪和崇敬可能有点相似,也许仅仅是自己难过时才这样。烈士们的牺牲,在一名学生眼里,就是为我们现在不上战场而学上学。可另一位同学却犹豫着:“也许他们并不想牺牲,如果有选择,会不会想回家?”
陵园旁的小路,脚步声很碎。老师带头向碑石敬礼,同学们跟着做——动作有些机械,心里各自有自己的节奏。有同学认为,永远记住这些名字和他们的精神很有必要。也另有几人私下说,记住现在就好,过去的东西,有时候太沉重。
从陵园离开,气温降了一点,风也大。一路上,讨论并没有停止。有个同学偶尔说:“如果以后还有战争怎么办?”也有人摆摆手,不愿再提,“别吓人了!”。说完话,气氛变得沉默又紧张,似乎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不同答案。
回到学校后,老师领着交流心得。每个人发言,很快,有人说:“今天明白了英雄其实也很普通,他们只是做了很不普通的事。”。另一位则更为实际:“我们现在不打仗,但也得用学习守护自己的家。”。观点来回碰撞,毫无统一。谁说必须有标准答案!
不过,在研学活动记录里,有老师写到:“每一朵花、每一次鞠躬、每一句誓言,都是对英雄的感恩。”。但别忘了,有时同学们更在意的是,能不能用自己的方式纪念。如果只是被要求记住,可能大家只是习惯了集体行为,情感未必触及每个人。
从九一八到烈士陵园再到返程,师生们的心路其实并不平坦。有敬仰,也有疲惫,有真实的触动,还有一些无关的琐思。历史,在孩子们心里不总是厚重,有可能如同风中落叶,飘忽不定。也可能,有一天,会在某个深夜,忽然醒悟。
**历史的意义,从来都不是整齐划一的。**
有人在微信群里发了一些照片,问:“是不是应该多去几次?”显然,有人已经把这次研学活动当作自己的记忆。更多人也许还没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。烈士的精神,时代的记忆,有时沉重,有时遥远,更多时候就在行动里微微闪现。
用自己的感受去理解时代,用偶尔的困惑和欢笑一起缝合记忆,或许才最真实。
每一次悼念、每一道目光,都是在接力那些无声的精神。不管是哪种方式,能记住一点点,也许已经足够了。
这份传承,并没有那么简单,也不需要每个人都一样。
世界本来就不完美,记住与遗忘也是。
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