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Q
![]()
人口锐减:十四年减少42.8万,老龄化率超30%的“空城”危机
一、人口总量断崖式下跌
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(2010年)及2024年最新数据,抚顺市常住人口从213.8万(2010年六普)骤降至171万,十年间减少42.8万,降幅达19.9%,远超东北地区平均水平。2023年单年净迁出人口达1.47万,青年劳动力外流成为人口萎缩的主因。若按当前趋势(年均减少3-4万),到2030年抚顺常住人口可能跌破150万,较六普数据腰斩。
二、老龄化危机:全国最“老”城市之一
1. 年龄结构失衡
-户籍人口中 60岁及以上占比35%(2023年),远超全国平均,位列全国地级市前列。
- 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9.88%(2020年七普),预计2030年将突破30%,进入“超高龄社会”。
- 新生儿数量断崖:2023年出生人口仅5541人,较2018年下降50%,死亡人数(3.7万)是出生数的6.7倍,自然增长率达-13.94‰(2023年)。
2. 教育系统萎缩
- 基础教育阶段在校生从2017年的17.6万降至2022年的16.3万,五年减少1.3万。
- 中小学教师平均年龄48岁,40岁以下青年教师仅占8.17%,师资断层加剧。
三、区县人口塌陷:7个区县低于20万,3地老龄化超35%
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,抚顺市7个区县中:
-东洲区、抚顺县等地区人口减少最严重,十年减少超7万。
- 沈抚示范区抚顺片区(12.95万)、抚顺县(8.31万)常住人口低于20万,其中:
- 东洲区老龄化率35.71%,新抚区达33.45%,每3人中即有1位老人。
- 抚顺县老年人口占比32.79%,经济总量仅30亿元(2020年),人均GDP全市中游但发展动能不足。
四、资源枯竭与产业空心化的双重绞杀
1. “煤都”衰落抚顺曾贡献全国1/3的煤炭产量,但资源枯竭导致经济崩塌:
- 2022年GDP排名跌至辽宁第9,被盘锦、朝阳超越。
- 国企改革引发大规模人口外流,2010-2020年户籍人口减少27.67万,青壮年占比超60%。
2. 高铁缺失的困局作为全省唯一无高铁的地级市,抚顺长期依赖老旧铁路系统,2024年沈白高铁通车后,借力沈阳都市圈的规划仍未扭转人口外流趋势。
五、政策突围:养老经济能否成为救命稻草?
1. 区域协同发展
- 推进沈抚新区建设,承接沈阳产业转移,但2024年新区仅吸引4.09万新增人口,对全市提振有限。
2. 银发经济探索
- 打造“20分钟养老服务圈”,出台居家养老条例,2024年城镇化率升至80.43%,但高城镇化未转化为人口吸引力。
3. 生育激励失效
- 2023年总和生育率仅2.81‰,叠加年均净迁出9308人,预计2030年新生儿或降至3000人,形成“生育率下降人口萎缩生育意愿降低”的死亡循环。
六、未来挑战:收缩型城市的生存命题
抚顺的困境折射出东北资源型城市的普遍危机:
- 产业空心化:传统工业凋敝,新兴产业培育缓慢。
- 人口负反馈:年轻人外流加剧老龄化,老龄化又进一步抑制经济活力。
- 政策滞后性:养老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,高铁开通后仍需长期产业配套。
若无法在5-10年内实现产业转型与人口回流,抚顺或将从“地级市”退化为以养老功能为主的区域性城镇。这座城市的命运,已成为中国收缩型城市转型的关键样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