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抚顺,这座位于辽宁省东北部的城市,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,还有着独特的山野小菜,它们以其绿色、天然、健康的特性,吸引了众多食客前来品味。以下是一些抚顺特色山野小菜的介绍,让我们一起探寻它们的绿色魅力。
1. "蕨菜" 蕨菜是抚顺地区的特色山野菜之一,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。在春季,采摘嫩绿的蕨菜,经过简单的烹饪,即可成为一道清脆爽口的佳肴。常见的做法有凉拌蕨菜、炒蕨菜等。
2. "刺嫩芽" 刺嫩芽,又称刺五加,是抚顺山区常见的野生植物。它的嫩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、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,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。刺嫩芽可以用来炒菜、做汤,也可以腌制成为美味的泡菜。
3. "山蘑菇" 抚顺山区气候湿润,非常适合蘑菇生长。这里的山蘑菇种类繁多,口感鲜美,营养丰富。常见的有杏鲍菇、香菇、平菇等。山蘑菇可以炖汤、炒菜,也可以做成美味的蘑菇酱。
4. "野菜豆腐" 野菜豆腐是将野菜与豆腐结合的一道特色菜肴。抚顺地区常用的野菜有荠菜、苋菜等,它们与豆腐的搭配,既保留了野菜的清香,又增添了豆腐的滑嫩,是一道色香味俱佳的佳肴。举报 -
吃包儿饭
菜包,又称“吃包儿饭”、“吃乏克”、“吃菜团子”。其作法:将白菜、酸菜等叶子放在手掌上,再把已煮熟的米饭(过去以小米饭为主)、炒菜和小葱、大酱放在上面,用双手将菜叶合上,或包成长卷形,以手握而食之;或包成团型,双手捧而食之。其所用菜叶、饭及菜等常因季节变化而有选择。
波罗叶饽饽
波罗,又作“波勤”,“波离”,即柞树,亦称“橡子树”。满语“波罗”,其义为米或米谷。这反映出满人先祖在原始社会时,除猎取野兽充饥外,也采集橡实为食。东北山林中到处都有橡子树,他们以橡实为补充食品,称之为米谷是可以理解的。后来,他们学会了农耕,自然也称真正的米谷为“波罗”。但他们仍把橡子树称为“波罗木”。
波罗叶饽饽的作法:一般在农历四、五月间,上山采集嫩而大的波罗叶子,回家洗净待用。将糯米或黄米以水浸泡数日,磨成面,擀成薄饼煮熟,再以小豆煮烂捣成豆泥包于其中,把波罗叶内面涂一层油裹于其外,蒸熟后去叶食用。另一种作法是:将高梁米或苞米碴子浸泡磨面,浸干成面糊状,再把面糊抹在波罗叶的正面,包韭菜、豆角、豇豆之类时令鲜菜切成的馅,蒸熟后去叶食用。波罗叶饽饽略带柞叶的清香,食之颇具风味。
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,柞树叶里含有单宁或单宁酸。用波罗叶包饽饽,人们可以吸收微量的单宁酸,这对预防和医治夏日易得的腹泻,是有一定作用的。当然,满族人食用波罗叶饽饽不会是仙女的指点,还应该是他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发现了波罗叶的保健作用,并用之于食品,使之成为满族人的习俗之一。
豆面卷子
饽饽蘸豆面。满族有一传统面食叫豆面卷子,亦称豆面饽饽。祭神时多以此为供品。豆面卷子的作法:将黄米以水浸泡后磨成面,合匀,擀成薄片,入锅蒸熟,再将黄豆炒熟磨成面,均匀撒于其上,卷起后以刀切成1-2寸长的卷子,其色金黄,食之粘且香。豆面卷子的作法来源于饽饽蘸豆面的吃法。
苏耗子
苏耗子,又称“粘耗子”,“苏叶饽饽”,也有叫“苏叶干粮”的。苏耗子是满族的风味面食。其作法:将粘高梁米或糯米以水浸泡后磨成粘米面,将小豆煮熟捣成泥做成豆馅,包进粘米面擀成的圆饼中,外用苏子叶裹之,上笼屉蒸熟即成。食之香甜可口并带有苏子叶的清香,满族人民不仅平时喜食之,而且时逢祭祀还常用来供神。
举报 -
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