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探寻神奇波罗叶饽饽,古老面点的现代传奇
波罗叶饽饽,这一古老的民间面点,源自我国东北地区,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。在现代社会,它不仅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,更成为了一种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象征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一神奇面点的现代传奇。
一、波罗叶饽饽的起源
波罗叶饽饽起源于我国东北地区,最早可追溯到清朝。相传,当年满族人民为了庆祝丰收,便用波罗叶(一种野菜)和面粉制作成饽饽,以此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波罗叶饽饽逐渐成为了东北地区独具特色的传统美食。
二、波罗叶饽饽的制作工艺
波罗叶饽饽的制作工艺独特,讲究色、香、味、形。以下是制作波罗叶饽饽的基本步骤:
1. 准备波罗叶:将波罗叶洗净,焯水后切碎备用。
2. 和面:将面粉、酵母、温水混合,揉成面团,发酵至体积膨胀。
3. 拌馅:将切碎的波罗叶、白糖、红糖、豆沙等食材混合,制成馅料。
4. 包制:将发酵好的面团分割成小块,擀成圆皮,包入馅料,捏紧封口。
5. 烘烤:举报 -
波罗叶饽饽:
波罗,又作“波勤”,“波离”,即柞树,亦称“橡子树”。满语“波罗”,其义为米或米谷。
这反映出满人先祖在原始社会时,除猎取野兽充饥外,也采集橡实为食。东北山林中到处都有橡子树,他们以橡实为补充食品,称之为米谷是可以理解的。
后来,他们学会了农耕,自然也称真正的米谷为“波罗”。但他们仍把橡子树称为“波罗木”。
波罗叶饽饽的作法:
一般在农历四、五月间,上山采集嫩而大的波罗叶子,回家洗净待用。
将糯米或黄米以水浸泡数日,磨成面,擀成薄饼煮熟,再以小豆煮烂捣成豆泥包于其中,把波罗叶内面涂一层油裹于其外,蒸熟后去叶食用。
另一种作法是:将高梁米或苞米碴子浸泡磨面,浸干成面糊状,再把面糊抹在波罗叶的正面,包韭菜、豆角、豇豆之类时令鲜菜切成的馅,蒸熟后去叶食用。
波罗叶饽饽略带柞叶的清香,食之颇具风味。
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,柞树叶里含有单宁或单宁酸。用波罗叶包饽饽,人们可以吸收微量的单宁酸,这对预防和医治夏日易得的腹泻,是有一定作用的。
当然,满族人食用波罗叶饽饽不会是仙女的指点,还应该是他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发现了波罗叶的保健作用,并用之于食品,使之成为满族人的习俗。
举报 -
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