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阑人静縠纹平
2025年8月12日,辽宁抚顺,一辆客车在蜿蜒山路上轰然侧翻,4条生命瞬间被黑暗吞噬,其余乘客在扭曲的车厢里发出痛苦的呻吟。当官方通报“初步排除酒驾、毒驾及超员,事故或与道路条件复杂、客车行驶速度等因素有关”时,舆论场瞬间炸开了锅。这轻飘飘的“可能”二字,真的能抚平遇难者家属的伤痛,真的能给公众一个交代吗?在我看来,这不是一场简单的“意外”,而是一场由多重侥幸心理和渎职行为酿成的人间悲剧!
首先,“道路条件复杂”就该是事故的挡箭牌吗?抚顺的山区路况,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,客车运营企业难道对此毫不知情?常年在这条线路上跑的司机,难道不清楚哪里是急弯、哪里是陡坡?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,是对风险的盲目低估,还是为了追求运营效率,把乘客的生命安全抛在了脑后?要知道,每一条复杂的山路,都应该是驾驶员心中的“警戒线”,而不是可以随意突破的“挑战线”。客运公司本应提前对线路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估,制定详细的应对预案,对驾驶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。可现实是,这些本应筑牢的安全防线,却成了“马后炮”式的借口。
其次,“客车行驶速度较快”,这背后藏着多少猫腻?客车作为公共交通工具,承载着数十人的生命重量,每一次加速都应慎之又慎。是什么让驾驶员敢于在复杂山路上“飙车”?是对自身驾驶技术的过度自信,还是背后有运营公司的“时效压力”?要知道,客运行业的“效益”,绝不能建立在牺牲安全的基础上。如果是驾驶员个人违规超速,那是对职业操守的背叛;如果是公司为了压缩时间、增加班次而默许甚至纵容超速,那就是对生命的集体谋杀!更让人细思极恐的是,相关监管部门平时对客车行驶的动态监管是否到位?有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超速预警和拦截机制?如果监管始终处于“真空”状态,那么类似的超速行为,恐怕早已是行业里公开的秘密。
再者,事故调查的“初步排除”,真的能让人信服吗?“排除酒驾、毒驾及超员”,这只是事故调查的第一步,而非全部。除了这些显性的违规行为,车辆本身的安全性能是否达标?刹车系统、转向系统有没有定期检修?轮胎磨损是否在安全范围内?这些关乎生命的细节,同样需要被刨根问底。而且,在事故发生后,救援是否及时?现场处置是否专业?这些环节,也直接影响着伤亡的最终结果。可现在,公众看到的只是一个“初步”的结论,后续的深入调查进展如何,是否会有更详细的信息披露,都还是未知数。这种信息的不透明,只会让公众的疑虑不断滋生。
这起事故,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客运行业诸多积弊。长期以来,部分客运企业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,重效益、轻安全的倾向明显;驾驶员培训流于形式,安全意识淡薄;监管部门存在“重审批、轻监管”的问题,对运营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打击不力。正是这些环节的层层失守,才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。
我们不禁要问,还要有多少这样的“意外”,才能唤醒某些人的敬畏之心?生命不是儿戏,安全不是口号。每一起交通事故的背后,都可能是无数家庭的破碎。对于抚顺这起客车侧翻事故,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遇难者的哀悼上,更要追问真相,追究责任。要让那些心存侥幸的运营者付出代价,让那些玩忽职守的监管者受到惩处。只有这样,才能以儆效尤,让安全的种子真正在每一个从业者心中生根发芽,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上演。否则,今天的“意外”,很可能就是明天的“常态”,这是我们所有人都无法承受的代价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