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抚顺市位于辽宁省中部,虽然地理位置相对于东北地区的交通主干道来说不是最中心的位置,但这并不意味着其经济发展一定不好。抚顺市的经济状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,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:
1. "地理位置":虽然抚顺市不在主要的交通干线上,但它位于辽宁省中部,具有一定的地理优势。它可以通过高速公路、铁路等交通方式与周边城市连接,对于货物运输和人员流动仍有便利。
2. "产业结构":抚顺市在历史上以重工业为主,特别是以煤炭、钢铁等资源型产业闻名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这些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,如果未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,可能会影响经济发展。
3. "资源枯竭":随着资源逐渐枯竭,抚顺市的经济增长面临挑战。如何合理利用现有资源,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,是抚顺市需要面对的问题。
4. "政策因素":国家政策对于地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。如果抚顺市未能及时适应国家政策导向,或者政策支持力度不够,也可能影响其经济发展。
5. "市场环境":全球经济形势、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也会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。如果抚顺市未能及时调整市场策略,可能会影响其经济发展。
总之,抚顺市经济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,地理位置只是其中之一。要想改善经济状况,抚顺市需要从产业结构调整、资源优化配置、政策支持、市场开拓等多方面入手,全面提升自身竞争力。举报 -
这就是在煤炭等资源枯竭后,城市经济发展如何转型定位的问题。沈抚同城一体化提出有十多年了吧!抚顺把师专、抚顺职业技术学院以及一些优质企业全搬到沈抚新区了,但沈阳的地铁线等向其他城区伸展,就不往抚顺修和通。
抚顺未来的城市定位应该是国家级沈阳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,沈阳和辽宁省的行政和经济资源应向沈抚新区转移,增重沈抚两城中心行政和经济体量,从而形成东北三省第一座千万级人口大城。
而归接到抚顺城市本身,从上到下还没有清晰的城市发展定位,对未来比较茫然。比如曾经是"亚洲第一大露天矿”。去年九月,国内各学科顶尖的"十二院士“为抚顺未来发展集体向中央上书。之后,引发媒体各种热烈讨论,我与抚顺政商圈人士有交集,时常讨论未来发展方向,感觉境界不阔,都围绕个人的小圈子想问题和做事。即使某些县区"一把手"也是这样,解决问题基本在战术层面,走着走着,基本还是过去的老套路,少有新意。说问题,什么资源枯竭,城市转型,营商环境不好等等,都不是主要原因。而在于决策层着眼于未来,是否有长期规划。如果大家还记得,两年前,决策层被几个文人一忽悠整出个"神州北湖",要围绕水源地开发旅游,懂《水法》的从法律层面就知道不可行。但这件皇帝的新装都无人揭穿,上上下下,一致拥护,当整个政商圈都失去思考能力,以为弄些"旗袍之都""琥珀煤精之都""雷锋城”"工业文化旅游”"种药种草”就把抚顺经济搞好,开玩笑吗!那只能算"围碟”,并不是主菜。如果有人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抚顺曾提出的"油头化身轻纺尾"的战略定位,后面所提的一些决策会暗淡无光,那时,煤炭与资源早算不上抚顺经济重点,全与城市转型有关。后来,换一届领导换一种思路,少有长期战略性决策。后来,抚顺怎么完的?轻工局、纺织局被废掉,数百个企数万名工人失业,流离失所。化工机械也基本废了,转制和下岗分流,人才和劳动力大量流失。其中,中科院煤炭研究所、中石化抚顺化工研究院等国家级重量研究所纷纷出走,城市经济的尾巴和身子没了,只剩下石化一二三厂和乙稀这个头,独撑抚顺三分之一门面,抚顺该怎么好!?战略注重长远,一官一令,朝令夕改,目光短浅能好吗?更危险的未来的了5~10年,抚顺石化几个厂80%以上使用大庆的原油,以现在的采掘量5年左右就可采完,抚顺的炼厂和管道面临无米下锅的危险,到那时抚顺如果没有距离省城近这一优势,真面临着同鹤岗一样的状态,彻底废了。大小商人不要说做大卖买,小卖买都干不成。十二院士集体上书中央救抚顺,希望利用东西露天矿做东三省战略资源储备油库,引进和消化俄罗斯几千吨原油,既可以保证国家能源安全,也可以支撑抚顺经济发展。要不,抚顺经济真没有什么东西了。
做沈阳城市群政治经济副中心,就要有副中心的样儿,地铁、高架城际高速交通一体化,一切都解决了!这才是抚顺城市经济发展的大方向。
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