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6年悲情瞬间,于和伟醉后意欲轻生,女友宋林静的深情挽留见证真爱

抚顺 更新于:2025-10-17 06:27
  • 砀山梨王之乡
    1996年,于和伟喝醉后想从南京长江大桥跳下一死了之,可没想到,女朋友宋林静知道后,只跟他说了一句:“你妈45岁生的你,你要是就这样走了,你妈妈该怎么办?”

    1971年的辽宁抚顺,45岁的于母在贫病交加中,拼尽全力生下了家中第九个孩子——于和伟。

    那时候的于和伟,刚从抚顺话剧团出来没几年,揣着一腔“当演员”的热血跑到南京,结果现实给了他结结实实一耳光。跑龙套跑了大半年,最长的戏份撑死了三句台词,大部分时间就是在片场蹲一整天,连导演的面都见不着。房租欠了俩月,房东天天堵门;给家里寄钱的承诺说了好几次,最后只能跟母亲撒谎“我在这边挺好,钱存着呢”;身上揣着的几十块钱,连顿热乎的红烧肉都舍不得吃,更别说买件像样的衣服——你想想,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,满脑子的抱负,却连基本的生存都成了问题,那种挫败感,能把人逼到墙角。

    那天他又去试镜,角色被一个“带资进组”的新人抢了,导演看都没看他递过去的简历,挥挥手就像赶苍蝇似的。他揣着空荡荡的口袋走在街上,冷风裹着雨丝往脖子里灌,越想越憋屈,就钻进路边的小酒馆,点了瓶最便宜的二锅头,就着一碟花生米喝得酩酊大醉。醉到迷糊的时候,脑子里就一个念头:“活着真没意思,不如跳下去一了百了。”

    他跌跌撞撞摸到南京长江大桥上,风大得能把人吹倒,桥下车灯晃得他眼睛疼。就在他一只脚快要迈出去的时候,兜里的传呼机突然响了——是宋林静。那时候传呼机还是稀罕物,是宋林静省吃俭用好几个月给他买的,就怕他跑片场联系不上。他没回,宋林静就一遍遍地呼,最后干脆骑着自行车,沿着江边一路找过来,找到他的时候,他已经站在桥边快冻僵了。

    宋林静没哭没闹,也没拽着他说“你别傻”,就站在他旁边,等他稍微清醒点,才说了那句戳心窝子的话。就是这一句,让于和伟瞬间像被抽走了所有力气,“噗通”就坐在了地上,眼泪混着雨水往下掉——他突然想起小时候,母亲抱着他坐在炕头的样子。那时候母亲已经快五十了,头发白了一多半,眼睛也花了,却总在夜里等他放学回家,把炕头最暖的地方留给她,自己缩在边儿上。有一次他得了肺炎,烧到快40度,村里的医生说治不了,母亲背着他走了四十多里山路去县城医院,路上摔了好几跤,膝盖磨破了,却死死护着他,嘴里还念叨“俺儿没事,俺儿肯定没事”。那时候家里穷,母亲连个鸡蛋都舍不得吃,却总把邻居给的红糖偷偷藏起来,等他放学回来冲糖水喝;他上中学要住校,母亲连夜给他缝被子,手指被针扎得全是小洞,也没吭一声。

    “我那时候光顾着自己难受了,压根没想起我妈。”后来于和伟在采访里提过这事,眼里还会泛红,“我妈45岁生我,本来身体就不好,生我的时候差点没挺过来,后来又一把屎一把尿把我拉扯大,我要是就这么走了,她老人家该怎么活?”

    宋林静看他醒过神,没多说别的,只是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裹在他身上,推着自行车陪他慢慢走回家。路上她跟于和伟说:“跑龙套怎么了?只要能在片场学东西,总有熬出来的一天。你要是觉得难,咱就慢慢来,房租我跟你一起凑,家里那边我帮你瞒着,可你不能对不起你妈,更不能对不起你自己心里那点念想。”

    从那以后,于和伟像变了个人似的。再跑龙套的时候,他不再抱怨戏份少,而是盯着主演怎么演,导演怎么导,把学到的东西都记在小本子上;没戏拍的时候,他就去话剧团帮忙,哪怕是搬道具、搭布景,也干得格外认真。宋林静也一直陪着他,有时候他熬夜琢磨剧本,她就端杯热牛奶坐在旁边织毛衣,不打扰,却让他心里格外踏实。

    就这么熬了四年,到2000年的时候,于和伟终于等到了一个像样的角色——《曹操》里的荀彧。虽然不是主角,但这个角色让他第一次在荧幕上被观众记住。后来他又演了《历史的天空》《新三国》,一步步从“小配角”变成了“老戏骨”,拿奖拿到手软。可不管走多远,他每次回老家,都会先给母亲磕个头,再跟宋林静坐下来,聊起1996年那个雨夜的南京长江大桥。

    其实咱们普通人的日子,也总有像于和伟当年那样“熬不下去”的时候——可能是工作丢了,可能是钱不够用,可能是心里委屈没人说。但你看,再难的坎,只要心里装着那些爱你的人,只要不放弃自己,说不定再咬咬牙,就能看见光。

    你们有没有过那种“觉得天塌下来”的时刻?是哪句话、哪个人把你从悬崖边拉回来的?评论区跟我聊聊,咱们互相给点劲儿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